- 搞科研,先列框架,再填内容。无论写大论文和小论文先列好框架,再逐项填充。在填充过程中,在不断修改和完善框架。
- 每天坚持写点东西。无论是大论文、小论文,项目申报书,文献综述或是实验总结,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至少每天500字,坚持了800天,一天没落写着写着就有感觉了,思路就通
- 下载好文献综述后,强迫自己马上限量总结。以前我经常大量下载文献,很多都没读过。现在的我,导师给我给方向后,我下载80篇,我会在四五天内写出5000字的综述,而且保证80篇都能用上,文献格式正确,归纳总结到位。
- 将文件在优盘里分类命名,清清楚楚。甚至分为五级文件夹,举个例子:写一篇文章文件名为文章标题,内含: 参考文献、数据分析、作图、翻译稿、投稿期刊等;再继续往下细分,比如将投稿期刊分为: 期刊1、期刊2等等,再将期刊2细分为:投稿、返校1、作图、参考文献等。这样就会把思路留痕,方便回查和修改。
- 文章坚持自己翻译、高效翻译。同时打开有道、谷歌、百度、DeepL等软件,对比后选择最佳翻译,一篇稿子,务必限时翻译完成,3天左右,一气呵成。这样训练以后。培养了写作技能和外文思维。
- 规划好实验数据用途。做6、完实验,马上整理数据并作图分析,留好原始图 (origin PS等,方便以后使用,把图片、数据表格,数据分析的文字填充到大论文相应的章节里,再填充到列好框架的小论文里 (不要翻译,填充完毕,一块翻译) 。慢慢地大论文也丰满了,小论文也有了。
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,即使写专业论文也是如此。中科院院士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分享论文修改经验时说
“第一稿写完后,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,开始修改第二稿。修改时,还是以逻辑为主,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,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。学会用“(同义词替换)以避Thesaurus免过多重复。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,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。
“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,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”“学会用同义词替换,避免过多重复”这些建议非常实用。写故事时,要不断收紧叙事,对每一个词提问。古人说“权重出”,就是避免句中重复用字。